台灣應該有野心成為文化大國,為什麼不?

(文長慎入)

這篇算是交換回來對文化觀察心得總結吧。當初只是覺得台灣應該很有潛力變成文化大國跟輸出中心但為什麼還不是,開始寫這篇文章才知道我挖了多大一個坑給自己跳,文化歷史的產業的意識型態的沉痾,寫完幾乎變成一篇論文了!

也是因為開始寫之後才知道探討文化在台灣是很敏感的,尤其我也不是文史專業背景,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查了不少資料,已經盡我所能的顧及各種觀點,主要是希望從交換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這一年多來的所見所感,重新思考台灣文化形象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篇文章有幸讓你全文看完,我也非常樂意和你們一起討論關於文化的各種想法。

開始囉!


一、       台灣文化是什麼,你說的出來嗎?

因為去交換,自然有許多場合需要介紹台灣,但我在台灣時,並不常從文化的角度去想台灣。以前印象中大部分的聲音都是「台灣文化到底是什麼?」、「台灣除了美食還有什麼?」等等虛無縹緲不太有自信的言論,就連我自己要跟別人解釋台灣到底有什麼,除了要從落落長又超複雜的近代歷史說起外,大概就是食物、說中文、科技產品和搖搖欲墜的HTC。我驚覺如果連我自己都說不出個具體的形象,要怎麼期待台灣能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心中留下一個如何完整的印象?或許有人會說是因為中國打壓大家才不認識我們,但我在想的是,即便他們沒有打壓,我還說得出比上面更多的東西嗎?

在丹麥半年,走跳歐洲各地,我發現世界上所有強國都有很強的文化形象,而文化形象在今日很大部分又是以商業的模式在輸出。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國家的認識是從品牌開始的:丹麥有George Jensen、瑞典有IKEA、西班牙有ZARA,即便沒去過那些國家,因為這些品牌,對那些國家的工藝設計、時尚產業也會有一定的印象。像英法美等超級強國更不用說了,因為參與了形塑近代史的過程,全世界自然都知道他們;除此之外,他們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送到你我手中,想不知道都難。

如果單從商品的角度切入,很多商品其實都是背後文化底蘊的反射:西方以前傳統的蕾絲工藝已經轉變為現代服飾的其中一個元素;以前貴族穿的高跟鞋經過數百年發展演變成今日看到的高跟鞋;許許多多西方傳統服裝的元素轉變成今日現代的時尚產業,如今更以不同形式繼續演進著;以前英國上流社會打發時間的下午茶到今天變成英式下午茶風靡全世界等,凡此種種有說不完的例子…。當然這些文化可以變成強勢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除了文化的保存之外,軍事、經濟力量及國力也占了很重要的因素,這邊想說的是,世界上的強國絕對都有很強很深的文化底蘊,文化在現代只是以設計和行銷,重新以資本主義商品包裝過後,再藉軍事及資金的力量傳播到全世界而已。

來說說亞洲國家在歐洲的形象好了,這半年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目前只有日本在歐洲才有足夠鮮明足夠精緻足以與西方世界抗衡的文化力量。亞洲的精緻文化形象在歐洲目前只有日本文化較為鮮明。今年剛好是丹麥與日本建交150周年,博物館及許多地方都有日本藝術相關的展覽,在街上的亞洲餐館,幾乎只有日本料理店是以比較精緻現代的形象出現。日本自從19世紀被西方列強敲開大門後,日本文化的影子就開始存在於莫內、梵谷的畫作,到今天也持續影響著歐洲與世界,日本很幸運的是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國內也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或外來統治者摧毀文化,一直以來即便在西化的過程中,仍然保留了自己文化深厚的底蘊,不斷吸納外來文化和自己的文化融合成更茁壯的文化:西方飲食進到日本變成和風洋食、西方服飾進到日本被改良成適合亞洲人的版型及樣式、西方的動畫進到日本發展成強大的動漫產業,這些之後再全部向外輸出到亞洲輸出到全世界,日本的文化產業在韓國崛起之前稱霸亞洲各地,也幾乎是亞洲唯一向全世界輸出的強勢精緻文化代表。

除了日本之外,近年韓國積極扶植文化產業,在世界各地的形象也越來越鮮明,至少在歐洲K-POP是一個大家熟知的音樂類型,再加上Samsung手機在全世界的市占率(話說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品牌通常全世界都不知道是台灣的,反觀Samsung完全可以代表韓國的形象,韓國在品牌和國家形象之間的連結應該下了不少工夫)、韓國電影(之前丹麥剛好在演屍速列車),想不認識韓國都難。韓國曾是被殖民國家,或許在文化底蘊上不及日本深厚,但韓國以日本為假想敵,放眼全世界,在大力吸收西方文化之後,輸出一套以西方文化為基底的韓式娛樂產業,風靡全世界,一樣令人刮目相看。

至於現在崛起的中國呢?就我的經驗來說,中國人很多、在世界各地中國城也很多,但大部分還沒有擺脫有點舊舊髒髒的形象,中式餐廳很多地方還是裝潢得像宮廷一樣,擺了很多屏風,招牌的字體設計也明顯不夠精緻,取的名字常是一些「唐朝」、「蓮花樓」等刻板印象的中國元素,當然偶爾還是有看起來較有質感的中式餐館,只是數量相較起來不太多。另外從機場到市區隨處可見近幾年興起的華為手機大型廣告看板。

台灣的形象則是由許多零碎的事物拼湊而成。多數時候是和中國人比較──大部分的人知道我們和中國有些政治上的糾紛;知道台灣人和中國人不同,我們比起中國人比較外向,比較少自成圈圈不和外國人互動;街上偶爾可以見到台灣餐館;手機店還可以看到殘存的幾隻HTC;有時會看到幾台Acer或Asus的電腦(雖然我懷疑大家真的知道那是台灣品牌);我的西班牙朋友甚至知道我們的政府裡有一位跨性別的官員(唐鳳);再來就是不時會遇到還不算少的台灣人。除此之外,台灣似乎尚未在歐洲形成任何鮮明的文化形象。

二、     為什麼認為台灣有潛力成為文化大國?

回到台灣本身,在國外我才赫然現在台灣幾乎在電視電影時尚產業各方面都是文化輸入國,但我憑什麼還是認為台灣可以成為文化大國?

(一)台灣在華人世界的文化形象

這一切要從一次和新加坡朋友的談話說起。新加坡朋友在某次聊到中文的時候,不經意提到台灣人的中文口音在華人世界裡算是普遍被認為最有文化素養的(cultivated),在場的德國朋友覺得很意外,我自己以前則是從來沒有這樣想過,聽到的當下當然很開心,但事後仔細一想這其實不算恭維,似乎的確是如此。再往下想深一點,台灣雖然在歷史上向來不算文化的中心,卻在近代因為一連串歷史的巧合在華人世界裡默默扮演起文化輸出國的角色:從文學作品、華語歌、電視劇、綜藝節目等,至少在我們最近電視娛樂產業落寞之前都還維持這個現象,非台灣的華語歌手或是演員想要紅勢必會到台灣來發展、在華人電影圈金馬獎向來被認為是最有公信力的電影獎,這並不全是因為我們政府主導,更多是歷史因緣下剛好發展的結果。

另外還有一些是關於兩岸的觀察。之前我到上海時才知道原來中國人對台灣商品情有獨鍾,在便利商店會寫「來自台灣的XXX」,就像在台灣我們會寫「來自日本的XXX」一樣;之前查資料的時候發現聯合國法律文件的中文翻譯版本在我們退出之前是用一種古雅到幾乎過時的古文書寫體,在中共取代我們之後法條的中譯本卻變得非常西式及白話,在我看來似乎少了一些屬於法律用語應有的莊嚴,有時甚至必須看英譯本才比較能了解原文意思;有在台灣念書的陸生朋友,因為不習慣用台灣論文比較文言的行文方式而選擇用英文寫論文;和來自中國的朋友聊天後他覺得我講話會用一些來自「民國時代」 (我們現在還是民國) 、但他們現在比較不常用的詞,覺得台灣的中文和中國的中文比起來就像英國的英文和美國的英文一樣,保留了比較多傳統、古典的詞彙。我聽了很驚訝,原來除了正體字與簡體字的差別之外,我們在華人文化裡面某方面確實保存了比較傳統的一塊,兩岸政權的不同,和對岸的文化大革命似乎對這些差異造成不少的影響,然而在這之前,生活在台灣的我對台灣的一切完全習以為常,並不覺得這些有什麼特別。

回來台灣後才知道原來之前有一種說法叫「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姑且不論這個說法的內容對錯,台灣在其他華人國家眼中原來有這樣的文化形象,這是我以前在台灣從未想到過的,我想很大的原因也在於台灣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國家,自由的風氣加上沒有被嚴重扭曲的文化,台灣應該是很有潛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阿。

(二)台灣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

想要發展文化產業、讓世界上所有人對台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必得從自身原有的文化出發,我開始思考台灣的文化內涵到底是什麼。

台灣的文化從最早的南島原住民、漢人移民的閩粵文化、日治時期的日本文化,到近70年前大量來自大陸各省的移民來台灣所帶來的中華文化,以及現在不斷增加的新住民所帶來的文化,層層疊疊,豐富之程度幾乎已經是東亞地區文化最多元的地方。台灣以華人(漢人)為主體(97%以上,當然其中包含許多已經漢化的平埔族),[1]說中文寫漢字,因此在這之中我想談的是華人文化(或者漢文化),以台灣而言主要指由一開始的閩粵移民到近代外省移民所構成的文化。

華人國家有台灣、中國及新加坡,新加坡由於強烈西化,官方語言為英文,對於傳統文化的根並未太重視;中國雖然作為華人文化發展之母國,在經歷共產黨統治及文化大革命後,許多傳統文化已經砍掉重練,雖然近來積極復興傳統文化,但許多文化底蘊在一時半刻仍難以完全復原;台灣島上雖然歷經多重政權的統治,後來者往往對前者的文化加以破壞,最近的中華民國政權,來台灣的時候雖然壓抑了許多原先存在的本土文化,但因為相較之下文化沒有歷經嚴重的扭曲,讓華人(漢)文化再一次徹底在台灣紮根,因此與其他華人國家相比,傳統華人文化在台灣的保存是相對完整的,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在之前幾十年可以在出版、華語音樂、電視電影一直處於引領華人文化的地位。我們使用傳統漢字,在開始重視文化的今日才會有日星鑄字行的熱潮、優美漢字設計的文宣;台灣人在華人世界相對敦和有禮,人情味濃,在生活中大家信任彼此;除此之外,傳統華人的寺廟文化及佛道文化在台灣持續在台灣發揚光大、扮演社會背後的重要的支撐力量,我們有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媽祖繞境,還有走遍全世界的慈濟志工和無數教人行善的宗教團體,這些在台灣之外的華人社會都是很罕見的。

台灣島上或許沒有最壯麗的歷史名勝古蹟,但在文化底蘊方面的素養無疑是現今華人社會中最有潛力發展精緻文化產業的地方──我們是一個承載了世界大文化的小島,這股文化的力量現在正在崛起,它是世界上最多人共感最深的文化,它夠深夠廣足以與如今已經滲透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分庭抗禮,足以輸出到全世界,它在歷史上曾經絢爛耀眼,現在西方人也開始在商品中大量運用華人文化的元素…,台灣是華人世界中少數產業工藝以及人文底蘊已經發展到有能力輸出精緻文化程度的地方,應該很有潛力成為華人世界的文化輸出的中心阿。但為什麼它似乎還不是一個文化大國?或者說想到台灣的時候大家似乎不會先想到這是個文化之島?

三、     為什麼台灣還不是文化大國?

關於這點我想到幾個原因。

(一)歷史因素造成台灣向來不重視文化

台灣在歷史上向來是個移民之島,不斷地由不同外來政權來來去去,要形成自身的文化意識在先天上便有困難;加上後來的政權往往破壞先來者的文化:漢人移民破壞原住民文化、日本人破壞漢文化、中華民國政府破壞日本文化,每一次的政權更迭就是一次文化的浩劫,在歷史的現場並沒有誰對誰錯,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是台灣一直沒有連續累積文化的原因。

在近代一連串戰爭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終於安定下來,但政府一開始僅將台灣當成反共復國的暫居之地,首要工作是富國強兵、發展經濟。我們在一連串經濟政策中締造了經濟奇蹟,成為代工、科技大國,人民變得富裕,但台灣長期以來只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且已經根植在台灣人心中的代工、製造業思維讓我們習慣抄襲,複製,並不夠重視設計、創意等文化層面的發展;到了大約十年之前,台灣開始發展所謂的「文創產業」,但很多時候仍只是移植別人的文化成果,我們並沒有從認識自身文化開始,因此台灣會出現破壞自己古蹟,卻把歐風建築或美國白宮原封不動搬到台灣的文化奇觀,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政府努力了很久至今仍沒辦法整體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因。

(二)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為什麼崇洋媚外又要從歷史講起了。在歷史上一直是東亞文化中心的中國,自從一百多年前鴉片戰爭被西方列強敲開大門後,開始在落後的工業、制度、文化上不斷追趕西方,後來接連被西化改革成功的日本打敗,甚至到文化大革命完全否定自己傳統的文化,完全喪失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從那之後,包含台灣在內的所有東亞國家(或者全世界)無不在追趕西方的列車上努力的跑著,西方文化從此成了高尚涵養的象徵。

日本人最先跳上了西化的列車,在殖民台灣的時期反過頭來向台灣輸出現代化的先進文明,影響直至今日;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韓戰的美援幫了戰後經濟復甦一個大忙,之後隨著西方商品大量輸入,台灣人開始開進口車、穿進口衣、聽西方流行樂、看好萊塢迪士尼電影。這兩股影響台灣近代經濟最重要的力量造成過去幾十年到現在,台灣人一直以來崇尚的主要文化就是歐美及日本文化,近年來隨著韓流崛起,也開始流行韓國文化。

台灣四面環海,地處文化交界地帶,很自然吸納了來自各地不同的文化,對外國(尤其是我們眼中所謂的先進國家)文化接受度也很高;我們可以在蛋塔或貝果店來台灣新開幕時瘋狂排隊,在一陣熱潮之中瘋狂開店,就像葡式蛋塔,瘋狂開店之後是紛紛倒閉,熱潮來的快去得也快,這樣的情景在法國是不可能見到的,法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與品味有絕對的自信,一家有特色的小店永遠在街角綻開著,如同美酒越陳越香。到底我們拚命追逐熱潮的背後代表的是什麼?難道我們沒有自信自己長長久久的開一家獨一無二的店,做獨一無二的自己嗎?

台灣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崇洋媚外,也是我出國回來之後才深刻意識到的。我們的豪宅要取名叫哈佛耶魯、我們明明所得很低但街上背名牌包的人比歐洲還多、很多人去電影院只看好萊塢電影不看國片、只聽西洋樂不聽華語歌…如果要認真舉例真是多不勝數,還記得年初剛回國的時候看到電視上正在撥放國產牙膏的廣告,廣告最後找來了白人臉孔的一男一女,操著外國人說中文的口音說,「原來台灣也有好的牙膏!」或許是因為剛從國外回來,我當下看了莫名震驚,該廣告的牙膏算是台灣本土牙膏的大品牌,難道連他都認為我們連牙膏都要用這種方式才能吸引到消費者嗎?回過頭來這其實也不能怪廠商,畢竟在台灣人心中洋人優於自己人、洋貨普遍優於台貨的心理之下,這支廣告才會出此策略。我忽然意識到,對於這些台灣認可的所謂「先進國家」而言,台灣肯定是一個極好進入的市場,國外商品進來只要行銷不要太差,通常都可以在台灣造成一股熱潮,因為我們習慣對挾帶歐美菁英形象的文化照單全收,星巴克價格再怎麼貴每天店裡還是高朋滿座。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地方,對外來文化接受度高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除了這些之外,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文化形象?丹麥身處西方大國之間,也是一個受外國文化影響很深的地方,全國幾乎所有人都會說英文,但他們在敞開心胸接受外國文化之餘,也能同時保有自己的文化:在台灣所熟知的各個歐美品牌,丹麥也有但品牌數量或許還沒有台灣引進的多──跟台灣不同的是,他們有許多在地品牌,有因應自己時尚、生活風格而生的服裝品牌、極簡風的家具,最明顯的是星巴克的數量很少,他們同時有自己的咖啡連鎖品牌baresso。

回台灣後,當我認真開始思考台灣的文化形象時,我發現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大半都被外國品牌包辦(除了食因為我們有深厚的飲食文化之外),連原本台灣原本在華人地區有輸出的台劇、電影、綜藝節目明星等,因為大環境還有我們自己不重視等因素,現在也都慢慢式微空洞化,被歐美日韓甚至是現在的中(陸)劇取代,我沒辦法找到明確的台灣文化意象,因為台灣儼然已經是一個外來文化的淨輸入國。當我們已經習於接受外國文化、習於崇洋媚外而不覺有異時,我們永遠都沒辦法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強國。

(三)國內意識形態之爭──台灣文化vs. 中華文化的內憂與外患

除了過去歷史因素造成我們文化體質虛弱,我們在文化上還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之爭。此一爭執的遠因來自國民政府來台時很大程度地壓抑了原有的台灣本土文化,這一個裂痕在近年來台灣民主化之後慢慢浮上檯面。

以我的理解,近年來意識形態之爭大致因藍綠分成兩派:藍營過去長期自居中華文化正統,歷史課本聚焦中國史,在型塑正統的同時也壓抑了其他本土的文化;近年來綠營則提出同心圓史觀的概念,認為應該從台灣主體出發,先從離本土最近的台灣史教起,漸次擴及至中國史、再至世界史,而最近課綱爭議似乎更有進一步打破中國史的趨勢。這兩股力量在近幾年屢屢針鋒相對,形成台灣社會衝突及內耗的來源之一,兩邊陣營的一些小動作動輒掀起親中或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爭議。

然而這兩股力量必然是衝突的嗎?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把歷史課綱改成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與世界史,這樣的架構基本上在後來馬政府執政時期也沒有更動,在馬政府時期提出台灣文化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某程度也更加強台灣在地的認同;蔡政府上台後強調台灣文化是多元文化組成,尤其可以看出他推廣原住民文化及客家文化的用心,照這樣看來,兩邊都開始以台灣為主體思考,只是國民黨比較強調中華文化,而民進黨強調多元文化。台灣文化本是層層疊疊累積上去,現在隨著越來越多人研究過去忽略的本土文史及地理,為台灣島上的文化再注入一股新能量,原為美事,那今日衝突到底何在?

一方面是在近二十年重新找回台灣本土文化或是所謂「去中國化」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連帶批判原先壓制本土文化的國民黨及其當時用來鞏固政權的中國、中華文化等概念。現在不乏區分中華文化與台灣漢文化的論述,認為台灣的漢文化和中華文化並不相同,因為「中華文化」一詞是清末學者為建立國家民族主義而提出的概念,將漢、滿、蒙、回、藏等民族全部納入中華民族,此概念提出時台灣根本不屬於中國版圖,是以「中華文化」的概念根本就是後來國民黨在台灣強加在台灣人身上的意識形態;[2]另外也有人認為提倡中華文化的概念只會助長向來的漢文化中心主義,對於其他族群如原住民文化等不夠尊重。

「中華文化」在國內除了有意識形態之爭,還有外患。現在中國崛起變成不可忽視的強鄰,共產黨破壞中華文化之後忽然開始以「中華文化道統繼承者」自居,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廣設孔子學院,實則鞏固自己政權,亟欲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夢。此時「中國」、「中華文化」一詞的詮釋權已被對岸拿走,誠如余英時先生所說,現在如果提倡中華文化就好像在附和共產黨一樣,儼然成了「死亡之吻」,中華文化在現今台灣的氛圍下原本已經很難說分明,這下完全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加上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國際上頻頻打壓台灣,更使台灣急欲與中國切割,近幾年在台灣講到「中國」或是「中華」文化甚至是「中華民國」變得十分政治不正確,所有事物似乎都縮小到必須強調是本土或台灣特有才行。

提出中華文化概念在當時的確有其歷史背景,主要為融合中國各族群文化,然而,究其實質,我們現在談到的中華文化內容主要仍是以漢滿文化為主,尤其在台灣現今漢人人口達到總人口數97%,大部分來自兩三百年前的閩粵漢人移民,先民們當時從中國來台灣時本來就帶著閩粵漢文化,歷經清朝、日本統治後持續發展出在地特色;到國民政府來台時大量的外省移民更帶來來自各省的文化,並帶來「中華文化」的概念。若宏觀來看,這兩股文化能量都是以漢文化為基底,只是先來後到,其形式或因地域有所不同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雖然後來者帶來了「中華文化」這個名字,本質上看來應該並不衝突,不然台灣今日哪能成為美食之島,吃得到中國各省美食,還發展出台灣特有的牛肉麵呢?

過往的衝突是來自歷史的悲劇,造成後來的文化壓抑先前已經存在的「本土」文化,而有台灣再次被「中國政權」殖民的感覺,但時至今日,台灣已經解嚴三十年,即便是過往所謂「中國殖民政權」帶來的文化也早已在台灣深根,我們難道還不能用更寬容的角度看待當時注入台灣文化的這股「中國」元素,取其美好的部分,更加自信而理所當然地將其吸納為台灣文化的養分嗎?難道我們不能一邊發展歌仔戲、布袋戲,一邊發展京劇、崑曲、書法跟扯鈴嗎?即便是對岸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在今日的文化已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難道要把台灣保存的良好文化全都拱手讓人嗎?例如台灣使用的傳統正體漢字,因為和中國簡體漢字的區別一望即知,大部分的台灣人樂於擁抱傳統漢字,認為傳統漢字已經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但說到文言文、說到書法和扯鈴,這些同樣在台灣發展良好的華/漢人古典文學或傳統文化,卻因為和中國文化相似,在政治舞台上動輒被貼上統戰的標籤,形成台灣人選擇性地消耗、弱化自己文化的奇觀。我們難道不能將這些文化中精華的一面加以吸收並且發揚光大嗎?我們難道會認為故宮的文物是外國文物而將它歸還之前破壞文化的中國嗎?如果所有文化動輒都要區分是不是從中國來的、夠不夠有台灣特色,台灣內部永遠都沒辦法凝聚很強的文化共識,對外自然也不會有野心想成為文化大國。

台灣文化的主幹仍然是漢文化/中華文化

回到台灣文化的本質。台灣雖然是一個吸納了豐富文化的海島,但即使擁有多元文化,漢文化或中華文化在島上仍使用漢字說漢語的現在,仍然作為島上文化的主幹(當然現在提到漢文化也不是很政治正確),只是主幹之外又融入了許許多多的其他文化,這些文化全都成為構成台灣文化風景不可或缺的元素。現在常常聽到許多人開始懷疑台灣的文化是什麼,因為沒有根而感到焦慮,這更說明了強調多元卻一味貶抑文化中主幹的部分只會讓人民更加無所適從,畢竟不斷切割中華文化的同時也等同連帶切割了台灣自身傳統漢文化的根本。另外,就漢文化中心的問題則隨著台灣公民素養的進步、對於少數族群保障的意識興起,現在正是應該吸納文化中的精華部份,去蕪存菁,讓所有族群互相尊重的時機,李白與杜甫的作品和尊重原住民或外籍移民絕對是不衝突的,端看台灣如何靜下心來,讓古老的文化在台灣開創新的可能。

中華文化再命名──漢文化或華人文化?

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在文章一開始就使用「華人文化」一詞,目的即在避免上述意識形態的紛紛擾擾。過去台灣所稱的「中國文化」是指近代以前兩三千年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文化,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後「中國」一詞已涵蓋太多現代國家意義,是指對岸政權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文化」現在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戰的工具,更因為種種政治因素讓大家似乎避之唯恐不及;而「華人文化」則是比較中性的用語,它超越民族與國界,是文化上的意涵,指說中文、過農曆年、吃中菜、信奉儒家思想的這群人的生活方式;若用「漢字文化圈」,則指涉的範圍似乎又廣及越南、日本、韓國等並非使用中文的國家,因此以下為便於說明,我姑且以「華人文化」一詞來籠統泛稱「漢文化」或「中華文化」。

四、     台灣現有的文化力在哪裡?發揚華人文化會跟中國無法區分?會被中國統戰?

既然現在文化主要以商品的形式傳播,以下就稍微列舉幾個台灣在國際上知名的文化品牌:在餐飲界有鼎泰豐、在舞蹈界有雲門舞集、在服飾精品界有東方香奈兒之稱的夏姿、瓷器用品法藍瓷,以及朱銘的雕塑。

我相信還有其他許多我沒舉到的品牌,在這裡只是列舉幾個比較知名的。這些品牌之所以可以走入國際的共通原因在於他們是從自身文化出發,向下挖得夠深才能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許多品牌都與所謂的「中華文化」或華人文化底蘊息息相關,我們不必因為這些文化是來自中國就感到自卑、就認為必須另覓新途創造屬於「台灣本身」的文化,正如同歐洲各國在發展自身文化的同時也不會因為文化全都源自古希臘羅馬就希望去除希臘羅馬的因素;相反的,在文藝復興時期各國爭相復興的就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因為文化本身是層層疊疊累積的,在台灣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小島,正是因為我們保存了華人文化的精華又吸收了歐美日本等文化,傳統文化元素才得以現代品牌的形式行銷到全世界,種種元素相疊之後自然會形成台灣文化的新風貌。

或許有許多人認為,發揚華人文化在國際上跟中國會沒辦法區分、沒辦法凸顯台灣特色,更嚴重者甚至認為會被中國統戰,但看看上述走進世界的台灣品牌,大家會記得來自台灣的鼎泰豐而不是上海的小籠包、會記得來自台灣的雲門、法藍瓷而不是中國舞蹈或中國瓷器。傳統文化在沉澱之後將以嶄新現代的形式走出去,誰能將文化元素發揚光大誰就是文化的擁有者,品牌最後是以台灣之名走向世界,而這些品牌最後也成為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風景,如果我們一再切割原本就屬於自己的華人文化,限縮台灣文化的範圍,那這些品牌大概也不會出現,台灣文化的風景將會少了一大塊。

五、     回台灣後的文化反思

回台灣後我在積極尋找台灣文化力的過程中也有過不少文化反思,對於以往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產生了許多疑問,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質疑,當然這些現象背後可能有許多文化之外的原因,

(一)為什麼在台灣咖啡店似乎比茶館受歡迎?

會開始有這個念頭是因為在巴黎的時候我看到路上有很多咖啡館,這些咖啡館很多都是從十七十八世紀開到今日,很多也都是台灣文青咖啡館模仿的原型。在巴黎走著走著不禁想到台灣在有咖啡館之前人們應該是喝茶才對啊,為什麼今天反而看到滿街咖啡館而沒有幾家茶館呢?書店介紹咖啡館的書也遠比介紹茶葉的書還多,咖啡館的風潮當然可以歸功於星巴克成功融合咖啡、文青和菁英的形象,但有沒有麼方法讓茶的形象也變年輕、更現代化呢?尤其台灣身為茶的故鄉,又有許多特色小點(如鳳梨酥之類),如果可以跟現代形式的茶館結合,應該很有商機,不會輸給咖啡才對啊,加上茶在全世界的接受度都很高,甚至可能在國內建立一種嶄新的消費習慣再外銷至其他國家。

(二)為什麼台灣品牌喜歡用日文或英文掩飾自己的台灣出身?

回台灣我開始觀察路上台灣品牌的設計,發現我們有許多台灣品牌在有意無意間喜歡將自己偽裝成歐美或日本品牌,不敢標明是來自台灣。在國外常見品牌下方印上城市的名字(例如倫敦、哥本哈根或東京),但台灣品牌卻鮮少這樣做;在品牌logo設計上我們尚在摸索自己的風格,除了上面舉的幾個文化品牌之外,過去大多模仿歐美或日本,近年來才開始有阿原肥皂這類強調台灣本土的品牌,在logo及包裝上直接以中文字設計,讓你一看就知道是來自台灣。我曾經好奇上網搜尋了一下台灣各大國際品牌的英文官網,赫然發現在品牌故事裡有寫到公司來自台灣的非常少,例如台灣知名腳踏車大廠Giant捷安特的英文官網上完全沒有提到來自台灣,乍看很像來自美國或歐洲的品牌;知名的Acer宏碁電腦、trend趨勢科技也都沒有寫到台灣;夏姿和法藍瓷等文化品牌雖然有寫到台灣,但也並不是一目瞭然,這或許也跟為什麼其他國家通常不知道這些品牌來自台灣有關。

當然,這個現象可能有多重原因。或許因為台灣公司比較不注重品牌故事及發源地的細節,也可能因為中國的打壓,更可能是因為商業策略的考量。就商業策略來說,寫上台灣如果是一件扣分的事,那當然寧可不寫,畢竟過去台灣是代工起家,產品品質以及國家整體的品牌形象尚未建立,對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來說寫上台灣未必是一件加分的事;而國內的消費者因為長期接受來自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品牌,加上對台灣產品品質信心不足,自然崇洋媚外,國產品牌想將自己假裝成是歐美日本品牌吸引消費者也就不足為奇了。模仿或抄襲先進國家是代工國家在產業轉型成功之前的必經之路,但現在台灣的產品品質已經有一定口碑,正在建立國家形象的轉捩點,台灣人應該更有意識地從現在開始扭轉國家品牌的形象:對公司來說應該更有意識地以台灣在地的符碼設計產品,這並不代表一定要設計成阿原肥皂的鄉土味,而是從現在開始應該讓台灣在商品中有識別度,重新思考並建構台灣品牌的商標風格,這個年代正是我們重新設計優美的傳統漢字,用台灣的產品改變漢字在國際上的文化形象,將來台灣產品就不必再攀附法文、日文或是英文;對消費者來說,應該更有意識地不再過度崇洋媚外,台灣現在許多產品的品質已經和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差不多,我們一方面可以用國外的高標準來要求台灣品牌,一方面也應該更支持台灣品牌建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唯有當台灣人自己都有自信了,願意買台灣的品牌,我們才可能期待世界看到台灣、了解台灣品牌,進而在國際上建立台灣的文化形象。

(三)為什麼潮濕多雨的台灣竟然沒有自己的雨具品牌?

在丹麥很常下雨,大部分的人習慣騎腳踏車在城市裡移動,即使下雨也只會從包包裡面拿出一件帥氣的雨風衣出來套著繼續騎,各大賣場或百貨隨處可見雨衣雨鞋及防水用品的品牌。雨衣的剪裁俐落、款式時尚,穿起來儼然一件合身的長板風衣;其他雨衣防水包等也承襲北歐的簡約時尚風格──眼目所及種種產品完全顛覆我對雨具的想像,人們不會因為下雨而顯得笨重狼狽,反而因為有了適合的工具而行動自如。我突然想到,像台灣這樣這麼潮濕多雨的天氣,怎麼沒有自己的雨具品牌呢?在台灣,如果要買好看的雨鞋大家一定會先想到很美價格也不便宜的Hunter或Aigle等國外品牌,出國一定要多搬幾雙回來。但其實以台灣的技術和文化水準,要做到舒適好穿又好看的雨鞋應該不是不可能,再加上台灣人現在的消費能力,台灣如果有自己的雨鞋品牌,價格合理應該會很有市場吧!雖然台灣的天氣和丹麥不同,在台灣穿雨衣或雨鞋因為潮濕多雨的天氣或多或少會覺得悶熱,但雨天走在路上還是看到滿多人穿雨鞋,代表消費者應該有這個需求,我開始好奇在台灣下雨天大家不穿雨鞋反而都穿夾腳拖是不是正是因為沒有適合雨鞋的緣故呢?

(四)為什麼台灣的報紙沒有文化新聞專欄?

在回國之後我想要了解一切和台灣文化有關的消息,最直接的方式當然就是搜尋新聞。此時我才赫然發現台灣的四大報完全沒有文化專欄,文化新聞或相關產業的資訊版面不僅少的可憐,即便有常常也是被塞在娛樂版、生活版或其他分類下面,和藝人的八卦新聞並肩出現。然而在國際間的各大報紙,不論是紐約時報、英國衛報、丹麥的Berlingske,電子報首頁上方一定有文化專欄,裡面有各種關於出版的、音樂的、藝術的、建築的、電影的、時尚的以及各種文化產業的消息。在台灣,要知道台灣文化產業各方面的消息,必須到娛樂版的藝人八卦中找影視產業、到藝文版(如果有的話)找音樂或藝術的活動,至於其他方面或許根本沒有篇幅,即便有也是散落在各版之間,不打關鍵字很難搜尋的到。這代表在台灣大部分的人並不是很在意文化相關消息,除非是特別在意而且知道獲取文化資訊的門路,否則一般大眾根本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文化消息,當然這和上述台灣的文化體質本身與近年來媒體生態的改變都極有關係。

(五)為什麼夜店文化(pub culture)來到台灣就變質了?

在丹麥的時候,常常有機會晚上可以到一些小夜店跳舞。夜店在丹麥就只是夜晚人們狂歡的地方,人們隨著目眩神迷七彩燈光和喇叭音樂,在這裡盡情的跳著舞著搖擺著,不為別的,不須顧慮別人眼光,只為用盡一天下來身上剩下的最後一點餘力。在台灣我是很少去夜店的,現在想想「夜店(pub)」一詞在東西方社會的語境似乎不太相同──在西方社會,那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晚上跳舞社交的地方;但在台灣,夜店一詞總給人負面的印象──混合了不良少年或吸毒的形象,到夜店跳舞並不是大多數學生常見參與的活動。回來台灣之後,我想這會不會是因為我們並不習慣這種形式的社交活動呢?其實台灣沒有太多認識陌生人的社交場所,或許我們可以思考怎樣是適合台灣人的社交形式,進而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文化的社交活動。

(六)為什麼亞洲女性明明胸部小卻還是要拼命學西方人擠溝?

會注意到這個問題是從丹麥回台灣之後,我手機裡的app突然出現很多豐胸隆乳的廣告,瀏覽網頁也不時會出現一些穿著清涼強調女性乳房的電玩廣告,甚至在某些新聞電子報,滑到網頁最下方總是必備幾個衣衫不整的女體圖,屢試不爽。這些本來就是台灣網路常見的廣告,只是在去丹麥之前我並沒有特別注意,每天滑過去就算了,或許是因為去丹麥過了半年清淨日子,回來才注意到這半年來我手機好久不曾出現類似的圖片,現在重新進入眼簾顯得特別刺眼。我不懂為何我每天要被這些胸部圖片轟炸。

這些廣告的背後反映我們崇尚胸大女性的價值觀。翻開中國歷史,在以往保守的年代女性並不以胸大為美,胸大的審美觀是在民初西方文化傳入之後才漸漸形成的,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女生胸部大在現在已經成為顯學。我注意到我們的內衣廣告喜歡用白人模特兒,每張照片都必須擠出乳溝,這樣乳溝等同性感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所有女性的心目中,甚至有人發明「事業線」一詞指涉之,但東方女性天生胸部比較小,大部分的人在自然情況下是不會有乳溝的,所以我們的內衣品牌大多強調胸部襯墊,讓女性拼命擠乳溝,真正可以讓胸部穿的自然健康的內衣品牌沒有太多家,發育中的青少女更對乳房有錯誤的觀念。當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審美觀這很正常,但在目前西方國家都已經開始強調穿得舒服自然的趨勢下,明明胸部比較小的亞洲女性,還要繼續學西方人拼命擠乳溝嗎?如果我們能跳出框框想一想,是不是能夠創造更符合自己文化的審美觀,進而設計出不同的時尚產品呢?

(七)為什麼台灣的藝術與音樂教育只教我們西方音樂與美術的流變史,卻對台灣的原住民音樂、南管北管、國樂,還有水墨畫等藝術流變的歷史完全付之闕如?

如果翻開以前國高中的音樂或美術課本,課文篇幅大概有三分之二以上都在講西方音樂或美術流變史,我們對古典浪漫派巴哈貝多芬蕭邦可以輕而易舉地說出名字,對於台灣的南管北管、國樂等卻甚為陌生;我們可以輕易說出西畫的印象派野獸派,卻對水墨畫的歷史演變一無所知。這當然可能因為西方重視藝術史,對於音樂及畫派風格都有詳盡的研究,資料很多,相較之下,台灣傳統關於藝術的資料整理並沒有那麼完善,又或者資料內容本身即較為貧乏。但經年累月下來,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沒有深刻的理解,這些傳統文化只會慢慢式微,很難融入新的文化創作內容,台灣的文化風景其實少了一大塊呀。聽說現在文化部終於要開始重建台灣的藝術史,如果能不帶偏見,很值得期待。

(八)台灣自詡為美食之國,有沒有可能改善整體飲食環境,自己訂定東方米其林的標準?

台灣的地理位置及歷史因緣讓這個島上有來自各地豐富多元的美食。因為日本殖民的關係,我們有在全世界除了日本以外最道地的日本料理;國民政府逃難來台也順便將中國的八大菜系帶來台灣,在逃難軍民的思鄉情懷之下又新創出許多中國當地沒有的菜色;四面環海的環境讓我們更能輕易吃到來自西方、東南亞、韓國等各地的料理,所有料理進到台灣融合之後迸發新的台式火花,台灣在今日已經成為美食之島。台灣之於亞洲料理(或至少在中華料理)某程度就像一個大熔爐,一個蕞爾小島匯聚了周遭四鄰各種菜系的美食,尤其在台灣餐飲業要求的品質極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台灣不是也很有潛力自己訂定東方米其林的餐飲標準嗎?在訂定標準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可能一舉改善平常為人詬病的小吃攤用餐環境,讓台灣的飲食文化再更上層樓呢?

當然,上面的點子牽涉各行各業,我畢竟不是專家,有些點子或許過於天馬行空,只是回國後靈光乍現的一些想法。但如果我們可以開始懷疑每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及價值觀,從自身的文化出發,是不是能創造不同於現有西方或是日本霸權品牌的好產品?甚至是嶄新的台灣風格?

 

六、     台灣文化的復甦跡象

上面雖然說了許多台灣文化的危機,但其實台灣文化在近年也有漸漸復甦的趨勢。在商品設計方面有越來越多產品不再假裝自己是外國品牌,轉而尋找在地的文化符碼(例如阿原肥皂、女兒等);在媒體方面,我們開始有各種網路新興媒體(例如台灣吧、g0v、報導者、政問等);在電視劇,我們開始有植劇場、公視、甚至有和國外HBO、Netflix合製的高品質節目;在電影,今年則有精彩的血觀音及大佛普拉斯──在華文世界或許我們或許沒辦法和中國影視龐大的資金、規模一較高下,正如同英國和美國好萊塢的關係,未來台灣或許也能像英國那樣走小而美的路線,發展題材多元而精緻的戲劇。尤其新政府上台後在各方面大力推動文化政策,雖然離文化復興的路還很遙遠,但真心期待台灣未來的文化產業能有一番新的氣象。

 

七、     結論

落落長一篇終於寫到結論了,老實說,在去丹麥之前,我對台灣的文化議題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完全沒想到出國之後在強烈的文化對比之下會如此拚命尋找台灣文化的輪廓。在國外雖然看到台灣的缺點,但更重要的是認識以前從未察覺的台灣的優點,可惜這些優點在台灣紛亂的社會氛圍下很難注意到,於是每次提到台灣的形象只能想到「美食、善良的人」等等連我們自己聽得都心虛的空泛說詞。

台灣仍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國家,我們偏在大洋一隅,思想較日韓等地開放,甚至即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我們因為歷史的巧合,在華人世界裡剛好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近年來面對中國崛起,本應是善用自己文化優勢的好時機,但台灣內部開始亂了腳步,沒了自信。其實,在面對中國時,台灣應該有智慧將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中共)分清楚,文化上善用華人崛起的優勢,政治上要堅守台灣自由民主的價值,當我們的文化發展越強勢,成為文化輸出國,我們就越有自信、越安全。我們雖然不是中國,但在文化上,不妨有中國的野心,用文化站穩腳跟,創造屬於台灣的風格,甚至可以抓住機會,趁現在定義新的華人美學或新的生活方式,嘗試建立各種標準,向外引領風潮──在飲食、設計、時尚、建築、娛樂等文化領域都還大有可為。

當我們在文化上開始團結起來,對外才可能有成為文化領導者的野心,在各產業才可能開始有野心以台灣為根據地向外引領各種風潮。如果台灣在各產業可以長出更多雲門、更多夏姿、更多法藍瓷,在華人世界成為重要的文化輸出中心,這些文化品牌終將以台灣之名走入世界,最終一併融入台灣的國家形象,這時不用擔心世界看不見台灣,就像日本從不會擔心學了中國文化大家就會看不見日本,把自己做大了,文化才能在更豐厚的土壤上發展出更多可能性。如果我們現在繼續安於代工、安於模仿,以後只能等著被中國超越,甚至反過來形成如同韓系日系的中系風格輸入服裝等各種文化(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慢慢開始了),而台灣永遠只能當個外國文化的跟隨者,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嗎?

所謂的文化大國,並非指地理上的疆界,而是我們要具備文化意識,認真思考自己文化、挖得夠深後自然煥發出自信,自然創造出更多文化品牌走入世界。

還記得我在丹麥的時候,看見他們賣場陳設的物品有許多在地的牌子,風格大多是簡約的北歐風,與在台灣常見的歐美風格產品又有不同,每件的設計都令人愛不釋手。北歐風格從五零年代最初強調實用與簡約的設計,至今儼然自成一格,成為能夠和其他西方國家分庭抗禮的風格,這樣的設計風格也已經貫徹在城市、在人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使用的家具、路上的新式建築、室內設計、廣告傳單等,成為北歐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走在丹麥的街上,我常常在想,台灣什麼時候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呢?什麼時候我們的衣服彩妝或建築,才能夠發展出自己的台灣風格而不用再用日系韓系或歐洲宮廷豪宅風呢?現在華人文化在全世界是正在興起的大文化,裡面有許多元素是還沒有經過創新變成現代商品的,台灣作為華人世界裡文化先行的地方,我們有沒有可能向下再挖深一點,結合島上其他豐厚的文化資源,讓台灣成為一個文化重鎮,率先形成一種風格呢?期待看到台灣賣場裡充滿台灣品牌商品的那一天,當我們能自豪地用著自己設計的產品而不只是因為愛國的時候,台灣才能真正走路有風,成為真正輸出文化的強國,到時在國際上自然具有文化識別度。

 

[1] 參考行政院統計資料。https://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7C222A52A60660EC&s=FFD5D521BBC119F8

[2] 例如「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台灣漢文化發展時,「中國」根本還沒建國」,參考https://buzzorange.com/2017/02/06/the-great-china-is-bull-shit/

總統府陳澄波展──台灣文化到底是什麼?

今天心血來潮一早跑去總統府看陳澄波的展覽,十點到門口竟然已經排了一長串人到將近十一點才進得去。

印象中這應該是我第一次進去總統府吧,在排隊等安檢的時候真的覺得我們的警衛跟憲兵比起國外人高馬大荷槍實彈走在路上巡邏的軍警和藹可親又親民許多,難怪警察在台灣有點弱勢哈。

總統府在小英上台之後裡面應該是有重新布置一番,動線跟展廳變長變多,許多介紹台灣民主歷程的發展故事也都很活潑有趣,而且竟然還順便置入台灣故宮跟台灣小吃,真的很會搞行銷,很建議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花一個早上的時間來這邊參觀!

之所以選今天來是因為今天的展覽有導覽。整個展場不是很大,講解的人是陳澄波的長孫,整個展覽比較偏重陳澄波本人想要形塑台灣新文化意識的理想,還有二二八事件對陳家後代造成的影響,而不在藝術技法的分析。

印象很深的是,陳家人希望陳澄波在現在可以回歸藝術家的身分,讓世人好好欣賞他畫作真正的藝術價值,而不是每次提到陳澄波就想到二二八,就非得把整個沉重的歷史翻攪上來,把陳澄波再消費一次,藝術的焦點都被模糊了(當然這並不代表轉型正義沒有必要)。當然受難者家屬在二二八過後的幾十年間一定過得很辛苦這無庸置疑,但看到他們到現在第三代已經選擇放下仇恨,原諒過去,在這幾十年間保存陳澄波生前遺物,努力修復畫作,在書信奏摺畫作中相互比對後整理出陳澄波畢生重要的思想,想讓台灣人更認識陳澄波,共同往前為台灣未來的美學教育努力,聽者聽著那一路走來過程,真的是很感動阿。

陳澄波在當時提出的幾項主張,在今天看來都還十分先進。他認為台灣必須追求自己的新文化,並提出了東洋主義的概念,其「既涵蓋了中國思維,也包含了日本精神,它不能被簡化為臺灣人的漢化認同,更不是用來對抗西洋的說詞」[1],這樣豐富、多元的文化和諧內化後就能為台灣文化賦予新的意義。這些想法在他的畫裡尤其明顯,例如在街上同時有穿和服、旗袍、洋裝的人,或是水塘裡同時有來自不同地方的鳥類。

(圖片取自陳澄波基金會網站)

想想在今天台灣人仍然還在尋找自己的文化是什麼, 台灣在歷史上一直是移民型的海島國家,除了原住民外,上面的人來來去去,中國荷蘭西班牙日本中國,所有文化交雜在一起,後來的人破壞前人的文化,漢人破壞原住民,日本破壞清朝,國民政府破壞日本,到現在在台灣要真正找到過去歷史遺留的痕跡也所剩不多,尤其在過去幾十年拚經濟的階段,一直想著反共復國的政府跟人民大概也無暇注意保存文化這件事,到最近激進派的去蔣化聲音似乎又有拆除過去「中正紀念堂」的想法。到底什麼是台灣文化,有人甚至質疑台灣人除了吃以外到底有沒有文化,還是一直困擾著這個小島上的所有人。[2]

如果回到陳澄波當時提出這番見解的脈絡,台灣其實還包含了他當時沒有想到的原住民文化,以及作夢也不可能想到的在他受難兩年後,國民政府挾帶整個中華文化最精華的部分,原封不動的在短時間內灌注到這個小島上,甚至壓抑了在這之前存在的所有其他文化的發展。現在在台灣意識抬頭之下,很多人會覺得這些文化都是從中國來的而不認為這可以代表台灣文化,積極地想在大中華文化圈之外尋覓「台灣特有」的文化,但其實這支由中華民國帶來的所謂「正統」中華文化,很多東西在全世界都已經剩台灣獨有了,對岸中國在共產黨建立的政權下所發展出來的文化在現在已經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我認為如果順著這樣的脈絡,依照陳澄波的想法,他應該不會拒絕這樣有五千年重量的文化吧(不然我們為什麼一直保留故宮的文物呢),在現在我們積極尋找日治時期或在那之前台灣先民已經存在的文化的同時,並不代表我們又要否定之前已經存在的文化阿。

在出國之後,與外國人的交談之間,我才開始意識到台灣是一個真的很有文化的地方,只這個島上錯綜的歷史讓大家沒有發覺,這個小島上層層疊疊堆積了原住民、台灣漢人、日本、整套中華文化,這些全都是我們的文化阿,如果我們往下挖得夠深,下面能量絕對是不可限量的,尤其在東亞地區幾乎已經是文化最多元的一個國家,之前到底怎麼會有台灣有沒有文化的想法呢?

—-

[1] 取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內文介紹http://chenchengpo.dcam.wzu.edu.tw/~chenchengpo/showNews.php?aid=81

[2] 只要稍微google台灣有沒有文化等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好幾篇文章